- 時間:2021.06.21
- 瀏覽量:316
在鄭州東北郊,黃河南岸,貌不驚人的地方埋藏著一座千年古村。這個史前村落從距今6800年前一直延續到距今3500年前,這里的先民們在此地繁衍生息了3300年,同時經歷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早期4個考古學時期。 這里是大河村遺址,五十多萬平方米的土地,承載了鄭州地區遠古文化發展的完整縮影,參與和...
在鄭州東北郊,黃河南岸,貌不驚人的地方埋藏著一座千年古村。這個史前村落從距今6800年前一直延續到距今3500年前,這里的先民們在此地繁衍生息了3300年,同時經歷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早期4個考古學時期。
這里是大河村遺址,五十多萬平方米的土地,承載了鄭州地區遠古文化發展的完整縮影,參與和見證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986年建成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位于鄭州市中心城區西北部,2016年升級改造,以“星空下的村落”為主題,運用多種現代技術,展現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河村先民創造的燦爛遠古文化。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最為醒目的標志,遺址內發現76座陶窯,和大量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彩陶,色彩絢麗、圖案豐富,舉世無雙的中國仰韶文化藝術瑰寶彩陶雙連壺就出土于此,表現出大河村先民高超技藝。
鋦瓷工藝起源一直不可考,之前最早的證據是《清明上河圖》中有鋦瓷工匠的形象。而在大河村遺址出土的白衣彩陶盆上,發現了“鋦”的痕跡。這意味著6000多年前,大河村的先民已經掌握了這門工藝。
據考古學家研究,彩陶上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圖案,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天文學資料,早于殷商時代甲骨文中的天文學記載兩千多年,為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歷法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大河村先民采用“木骨整塑”的建筑方法,建造的一組多間相連長方形建筑群,是我國目前已出土史前房屋保存最完好的,經歷五千年的歲月,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墻壁。奠定了關于我國北方傳統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同時出土的成套生活用具和碳化糧食,為研究大河村先民飲食起居、生活習俗及家庭婚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大河村遺址發掘的不僅是文物,更有大量有效信息,對研究多彩對中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出土的動物遺骸和植物種子身上,可以推斷出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的氣候狀況。鹿角、羊角、牙器、蚌殼、田螺殼及碳化粟粒,反映了當時相當豐富的動植物種類。發現的大豆、蓮子等農作物種子,展示了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偉大進程。
大河村遺址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近乎完整的鏈條,層層相疊的厚土猶如一部無字史書,記錄著文明的種子如何播撒、萌芽、茁壯成長。